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炊烟玉食记 > 第74章 红薯姜糖水

第74章 红薯姜糖水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晚风习习,遥遥云远。

姜烟一觉就睡到了晚上,“白芷,白芷。”

“小姐,怎么了?”

“萧长风呢?”

“大人出去了。”

“没事了。”

姜烟只是想确定这是不是一个梦。

雨水过后,寒气逼人。老话说的好:“寒湿不除,百病缠身。”

晚食过后姜烟特意下了厨房煮了红薯姜糖水,好让众人都发发汗,身子也能轻松些。

食材都是随处可得的,客栈地窖里多的是红薯,糖可以少搁点,也不费什么功夫。

姜烟把提前浸泡两小时的红衣花生重新换水冲洗,坏的花生在水里会浮上来,统统挑出丢掉。

做糖水的红薯挑选也是有讲究的,红薯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瘦瘦细长的,而另一种则是圆润短胖的,其中比较瘦的红薯一般为“公红薯”,而短胖的红薯被称为“母红薯”。

“公红薯”细长的形状切出的断面非常好看的,糖分也要比“母红薯”要高得多。“母红薯”体型较胖,不适合做烤红薯,容易出现外熟内生的情况,所以姜烟做糖水都会挑选出“母红薯。”因为母红薯形状原因,体大肉厚,比较适合切块煮。

挑选出来的“母红薯”需要削去外皮,切滚刀块。

生姜洗净切片备用。

到这一步就把所有的食材都备好了,花生、红薯和姜片一起倒入锅中,大火烧开转小火煮三十分钟。

糖水糖水,肯定要加了糖才能叫这个名字,炖好的红薯、花生在出锅前撒入红糖搅拌均匀,一道驱寒除湿的红薯姜糖水就做好了。

生姜味道辛辣,能够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而红糖甘温,能够温暖脾胃中焦,为身体带来温暖的力量。这两者搭配简直是散寒暖胃的绝配,并且红糖的甜味也能弱化一些生姜的辣,三者互相搭配中和彼此。

红薯软糯香甜,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中医里有五色入五脏的原理,“黄色益脾胃”,所以红薯乃是温补脾气之品。内里富含大量膳食纤维,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吸收,于是能刺激肠道,增强蠕动,起到通便排毒之用。

花生属于甘润之品,果仁健脾养胃。花生也有红白之分,红对属赤色,对应心,心主血,故而补血止血者,红衣花生最佳;白对应肺,肺主气,补肺补钙者,白衣花生更优。

但现在客栈里只有红衣花生,也就是没得选,也就不需要做纠结。

这道红薯姜糖水,甜中辛辣,红薯的甜花生的香加上姜的辣,姜加在其中也没有那么明显,反倒别有滋味。

第二日,萧长风也是早早就外出,就在姜烟以为今天也会像昨日那样要到很晚才回见到萧长风之时,哪处哪成想萧长风派来了十一来接姜烟去太守府说有重要事情商议。

在这个节骨眼上的重要事情除了疫病之事不会是其他的了,姜烟哪知萧长风如此大胆在这样的大事上力排众议启用姜烟的防疫之法,如果出事,首责就会是他。

等姜烟到太守府时,厅堂之内已经坐满了大大小小的人,即使不穿官服,姜烟也能一眼看出来这些人大部分是朝廷官员,只能说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莫名的气质。

姜烟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进去,里面坐在主位上的萧长风讲着话突然停下朝姜烟的方向看过来,官员正聚精会神听的仔细,萧长风这一停就引发了众人疑惑,顺着萧长风看去的方向,齐刷刷的眼睛盯着姜烟。

“爷,女主子过来了。”

姜烟还没做好心里建设要如何开口,现在这场面,姜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不出差错的向各位大人行了礼问好。

“这想必就是姜娘子吧!今日得见,果然是巾帼不让须眉。”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姜娘子,失敬失敬!”

“姜娘子大才,救黎民于水火……”

……

一群官员比萧长风动作还快,走过来围着姜烟就是一顿夸赞。

一阵七嘴八舌过后,姜烟被萧长风突破重围的拉到主卫旁边坐下。这里不知道何时摆上了一把椅子,就放在萧长风坐的位置旁边。

“回归正题,接下来你们就按刚刚商讨的出来的方法去做。还有这位姜娘子,你们刚刚也认识了,防疫之法就是她整理出来的,接下来她会再详细说说里面的东西,各位请认真听,姜娘子虽为女子,但在我萧某心中,她比任何人都要强,因为能救百姓之人,我萧长风,服!”

这个服字响彻了整个厅堂。

“萧大人多虑了,我等十分佩服姜娘子。”

各位官员也纷纷表态点头。

洑水和陵城官员三分之二都是新官上任,剩余的一部分也都没有经历过这等类型的疫病,之前是有心无力,拿不出什么好的应对方法,只能像都城求援,请朝廷派人前来相助。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同为安庆国子民,天下都在同样秋色中,共饮着那一江水,平日里在政事上针锋相对也并非立场不同,大家都是一心为民罢了。

姜烟坐定后,也不打怵,按照自己的思路侃侃而谈,除了已经写在纸上的外,又新增了好几条。

下面的官员都听的很认真,时不时的还会像姜烟提出不解的地方。

就这样一个时辰过去了,姜烟说的口干舌燥。

“姜娘子,可否稍等一下,让我等整理整理。”

官员们怕漏掉什么关键,同步跟着姜烟的节奏做好记录,人的手速不一样,记录习惯也不一样,有的官员慢上个几分,只好打断姜烟的讲话。

“好,还有不懂的点,待会儿再商讨。”

姜烟笑笑,正好也让她喝口水,润润嗓子,之前好几次萧长风想让姜烟停下喝水歇歇,但姜烟看着下面专注索取知识发亮的眼睛,姜烟就觉得喝水什么时候都可以,不急于一时。

“倔。”

萧长风无奈又纵容着,在姜烟喝完一盏茶后立马补上。

补充完能量,又开始了这场持久战。

“防的部分说完了,那么就要治了,染了疫病的人……”

“好了,目前就是这样,特别是在座的医者、大夫们,你们的任务最是肩鸿任钜,道阻且长。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望我们同心协力,任尔东西南北风。”

“诸君共勉。”

萧长风以茶代酒敬诸位。

这次的商讨,极大的增强了两城官员治理疫病的决心和信心,也让更多的百姓参与进来,一同守护共有的家园。

都城朝廷那边也在时刻的关注着两地,在第一批朝廷派发的救援物资到位后,接下来两城百姓也收到了安庆国各地商人的救助粮食、药材,有更多的医者拜别双亲、妻儿后,自发前来洑水和陵城,一起参与研制克制疫病的药方。

全部的力量积蓄到一起,上下一心,所凝聚的力量是庞大的。两地的治理工作已经初见成效,感染疫病的人在逐渐减少,慢慢的下降到个位数,最后清零,但始终卡在了已经感染疫病的人的治理药方一块,不过这也证明了姜烟的防疫之法是可行的,给众人吃了一剂定心丸。

从萧长风来到洑水之后,三余居的病人就被转移到官府专门建立的病区内,姜烟穿着研制出来点防护服,每天跟着这商讨会上新认识的官员帮忙盘点、分发物资,在姜烟的建议下,大夫们在未研制出彻底克制疫病的解药前,现出来不同的汤食药膳来面对轻重缓急的病人。

姜烟成为了临时煎药房和厨房的一把手,药食同源,负责病人的汤药、膳食调度。

有时候一天忙下来和萧长风没说两句话就能低头打着瞌睡,二人在这场灾难中,相互理解,彼此支撑。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个月后,终于在十几位医者的不懈努力之下,配出了药方。

等到洑水和陵城解除封禁,也到了姜烟她们和各地医者离开的时候,那出城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老百姓不约而同的前来为他们送行。

“萧大人一路顺风。”

“姜娘子要再来洑水,我们请娘子住最好的酒楼,吃最好的食物。”

“李医官不要走……”

百姓们抹着泪说着挽留的话,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回去吧!我记着你说的话了。”

姜烟挥了挥手,说要请姜烟吃好吃的饭食的人就是姜烟后厨里管的那一帮小娘子们。

看着依依不舍的百姓,众人告别后忍着不敢向后看去,再看一眼,就真的舍不得离开了,但是他们的家人还在远方等他们归来。

“各位,就此别过,山高水远,终会相见,珍重!”

洑水城外的送君亭,来着不同地方的医者和着萧长风他们纷纷就此别过。

人生漫长,晴雨交加,在有限的岁月里,我们一同踏入波涛,随风且去,莫问前路,与君同舟渡,达岸各自归,江湖莫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