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四维穿越三部曲之二:挺有希望 > 第77章 找茬来了?

第77章 找茬来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挺有希望:77 找茬来了?

老人严肃的看着吴挺,自信满满的说:“你如此大肆鼓励这天山院这样的学府,教给这些农民,匠人读书认字。还让我们读书人,给这些粗人当先生。不是有辱斯文是什么?这些来你们这里的读书人也是没有脊梁的,读书人的风骨都那里去了?”

吴挺被老人说的一愣一愣的,吴聪听着也觉得有道理。

“风骨是啥?” 苏小小听的糊里糊涂的。

孙均尴尬的咳嗽一下,自己本就是粗人,人家读书人说的道理,就算听不太懂,但是也不好这么直白的问出来。结果自己这媳妇,真是,真是不拘小节。

“李程希,你知道吗?” 苏小小不死心。直接转头问李程希。

李程希皱皱眉头,看着苏小小说:“不太知道,爱迪给我的翻译,就是风指风度,风采,是外在的言行举止,骨,指的是骨气,气节,是内在体现道德品质。这老人家嘴里的读书人的风骨,估计就是他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比如城破了,不是拿着刀子去拼命,而是先把老婆孩子勒死,然后自己勇敢的跳下水井,这个叫什么城破殉国。应该这是最符合,他说的风骨。”

李程希的声音不大,但是因为大家都很安静,居然每个人都挺的清清楚楚的。

尤其最后一段,先把老婆孩子勒死,然后自己跳水井的文人风骨。

老人老脸一红,不对吗?这是多么值得称赞的行为,只有君子才有此作为,为国殉节。怎么从这女子嘴里说出来,竟然如此不堪?

“他们如此,如此不畏死。为啥不去拼死一搏?杀一个够本,砍两个还赚一个。” 苏小小惊讶的瞪着大眼睛,捂着嘴。

“嗯,听说,一个官员家里几百口,房梁都挂满,连后面跳井的,都没死,因为井满了。” 李程希认真的解释。

“噗呲。一声,吴聪没憋住,直接笑出声了。结果大家都看过,吓得吴聪,立马把笑憋回去了。

“你这刁妇,如此巧言令色的侮辱我读书人的为国殉节。是何居心?等我回到京师,一定好好和官家参奏。” 老人气的已经瑟瑟发抖了。

李程希转头看这个有着雅致别号的老人,认真的问:“老人家,你猜那些殉国的读书人最后一刻在想什么呢?”、

“啊!” 老人愣住了,这个问题,自己没有想过,想什么?谁知道他们想什么,对于老人来说,这些人不过是折子里的一个名字,一段话,比如城破,侍郎周伟一家52口自杀,殉国守节。

“没人知道,对吗?” 李程希认真的说。

“没人知道,这些读书人的最后时刻,是为自己的忠君爱国而感动,还是为自己作为文官,死命上书,搞死那些要保家卫国的武将而后悔?还是他们在怀念当初的意气风发的十年寒窗,终于一朝金榜题名的激动。终于可以在这个世道到展身手了。

但是,但是这个乱世,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屠刀面前,之乎者也似乎没啥用。有人听吗?手起刀落之后,就是身首异处。礼仪道德之后,换来的是妻女衣衫不整的折辱而亡。” 李程希决定开诚布公的好好和这读书老人白扯白扯。

老人面色凝重,他以为,李程希会恼羞成怒,会娇羞,会恼怒,会拂袖而去,没有想到是,人家居然长篇大论。

“你所谓的文人风骨,看似殉国忠义,不过是及逃避乱世的一种方法。还能在死后,给自己搏一个好名声。但是这种方法,就算死再多的人,挂满房梁,填满水井。尸山血海,漫天冤魂。都无法创造出一个太平的世道。”

“哼,那你说,如何创造出一个太平盛世。动嘴皮子的人,老夫见多了。侃侃而谈,老夫,不比小娘子逊色。” 老人冷哼一声,一脸不屑,说大话谁不会?

“太平盛世?要想要太平,实力永远是维护正义的基础,重视军队,国防才是真正外交的后盾。工业进步,粮食无忧,才能大力发展社会。尊严,只是在剑锋之上。道理,只有在火炮的射程范围内,才有人和你讲。” 苏小小这次直接给老人讲。

( 苏小小的这段话,借用: 艾跃进教授的几句话)

幽溪先生张孝忠沉默了。如今朝堂之上的文官,一个个,都要求和谈,都要求官家以德,以仁治国。武将们就算想打,想杀的。但是他们的嘴皮子哪里说得过言官。每次大殿之上,纷纷落败。

“老朽受教了。不知道,小娘子师从何人?可否告知尊师大名?” 张孝忠

“国家有如此能人义士。真应该出世辅佐官家,重现翰汤之雄风。” 张孝忠心里这么感慨,直接说出来。

“翰汤之盛世雄风?是啥?”苏小小问道。

幽溪老人很无奈,这两个女,看似学富五车,但是有时候,又憨傻的似乡野村妇一般。但是,这两个小女娘,一张嘴说出来的东西,到是有意思的很。张孝忠摇摇头,还是张嘴给李程希和苏小小解释一二。

“那大瀚王朝的文帝之治,史书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灌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盈积露于外,之腐败而不可使用。”老人慢慢背诵着史料,脸上是向往的光彩。吴挺和孙均听得连连点头。连吴聪就忍不住,拍着茶几叫好。

“这咋和周老师说的不一样呢?” 苏小小转头问李程希。

“他们为啥觉得超量发行货币,觉得是件好事呢?那时候好像汉朝随便铸造钱币,连小藩王都可以铸造钱币。目的就是为了换取老百姓手里的财富。这种独断的货币发行权,造成的通货膨胀。史记平淮书记载,大瀚有一个年代,当时的物价,一旦米要万钱才能买的到。你想想是什么概念。秦朝末年,那么混乱的军混战,抢咸阳,一旦米才买十几钱。这和后世的津巴国一百万买一卷擦屁股纸是一个道理。” 李程希也不理解,转头和苏小小探讨。、

吴挺听得明白,张嘴说道:“这就是你要求收购的粮食,不能太低,要给农民足够的补助。但是,粮食价格一定要压的非常稳定。也不能过度的挖掘银矿,铸银锭。”

“对,就算粮食丰收,也不能谷贱伤农。要发出去补贴,让农民狠狠的赚一笔,否则,谁种粮食。多出来的粮食,可以开发成其他的产品,提高价值,比如做成干面条,卖给外面的军队当军粮,价格可比小麦高多了。尤其如今,曼娘解决的如何分辨小麦和毒麦的问题。我们西陲的面粉,干面条,非常受欢迎。沈家的买办们都非常满意。”李程希点点头。

吃饭问题,吃饱问题,终于在去年得到了解决。下面就要解决工业,提高生产力,养殖业。没有粮食,养殖业根本发展不起来。人都吃不饱,你那啥喂猪?

张孝忠听的明白,他不是傻子,一下子,就听到关键之处。没有插嘴批评,没有出言讽刺。老人家就是这样静静的听着吴挺和李程希的对话。他心里虽然不是100%的赞成,但是细细想想,这女人说的竟然都是道理。

“那大汤王朝的盛世长安呢?” 张孝忠这次是提问了,他可不想,在引经据典,然后被啪啪打脸。

“那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你的嘴里的大汤王朝真的兵强马壮。请问那个叛军的胡安是有多脑残,才会发动安天之乱?肯定是他和他的手下一路从河北到长安,看到不是太平盛世,而是饿殍满地,赤地千里。然后长安里,花团锦簇,如梦如幻的大家都活在梦了。他觉得,有发动叛乱的机会和条件。所以他们才敢起兵,挑战那个帝国。”

李程希没有去过那个大家嘴里的王朝,石头在那里,但是他去的时候,已经是叛乱开始。石头和他的唐莉莉,携手御敌,积香寺一战成名。石头后面开战役总结会,有和大家分析。所以,李程希记住很多。

张孝忠已经完全忘记了眼前的是两个女人。他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少年时代,大家呼朋唤友,饮酒作诗。兴致起来开始讨论治国安邦。那少年郎的雄心壮志,那治国安邦的理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

“所以吴璘将军收流民,开荒地。就是不要造成饿殍遍地,赤地千里的惨状。我说为啥,川蜀之地,最近叛军几乎没有,流民也不怎么闹事。” 孙均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是的,都吃饱了,老婆孩子饿不死。谁会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和叛军干那打家劫舍的事” 吴挺点点头。这也是李程希多次和他讲,必须要把流民留下来,否则,叛军,土匪,就有取之不竭的兵源。

“老人家,我们教给工匠,和农民识字,是因为,我们要整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把有用,高效的技术,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我佩服文人的风骨,但是我也不鄙视匠人的匠心。你们用笔,捍卫者道德,你们用道德,约束着高高在上皇权。那些匠人也一样,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出产粮食,供养百姓,大夫,君王,士兵。” 李程希看着幽溪老人张孝忠,认真的说道。

“而且,这天山院,这里本来就是农工学院,不太符合您的身份。7天后,我们远山书院,要开诗词讲解论坛,欢迎您来参加。估计,您会非常喜欢。听吴聪说,您也是诗词大家。” 李程希笑眯眯的邀请。

俗话说,伸手不大笑脸人。张孝忠被李程希的大帽子扣的舒服极了。那里还会生她的气。尤其古代知识分子,最尊重的就是读书人。几番较量下来。张孝忠已经把李程希和苏小小规划到了高级知识分子的行列,自然刮目相看。

古人,向来以诗会友。能参加诗词会,这是很荣幸的事情。张孝忠自然很是开心。

“那里,那里,小娘子,过奖了。那里是大家,完全是世人谬赞。” 张孝忠哈哈哈的大笑。

“吴聪,你带着幽溪先生下去休息。可以安排在云山书院的宿舍那里,晚上,我们给幽溪老先生接风。” 吴挺转头和四弟吴聪安排。

那张孝忠心满意足的带着孙女离开了。启程去了涪陵城外的云山书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