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西风峥嵘 > 第26章 第 26 章

第26章 第 26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时光如梭,我开始上五年级了。老师教课波澜不惊,按部就班。主要课程还是语文和算术。然后有时也有体育课和唱歌课。体育课上法很简单,那个马大个儿带我们到球场,给个篮球让我们玩球去吧。或者带到学校边上的足球场,围着跑道跑两圈完事。

唱歌课也由白老师一肩挑,她高兴时会踩着那个漏气的管风琴教唱。有一次她教我们唱《 我爱北京天安门》,我们随着管风琴呼噜呼噜的伴奏,南腔北调地跟着唱。这首歌曲只有9度的音域,曲调易记易唱,我和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歌。

随着词汇量不断增多,我越来越喜欢读书了,但是由于很多运动前出版的书籍被打成毒草,因此找到一本小说不是那么容易。我还不可能从大人那里直接借到书,只能在同学那里仨瓜两枣的借到一本,不过这样我已经心满意足、如获至宝了。这个时候我看的大部分书还是连环画书,这些画书的内容大多都涉及阶级斗争和文化革命大批判,对此我是不甚了了。读更多书的欲望使我更加喜欢翻看字典了。家里有一本新华字典,我是爱不释手。我那时没有学过拼音,就用笔画和偏旁部首来查找生字。另外,母亲有一本繁体字的四角号码字典,她很精通查法,但是我学过好几次,总是不得要领。

五年级时我们班来了一个新班主任,她是个细高个,长脸柳眉,鼻直口方,一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气质,但是她作风泼辣,行事果敢。我挺喜欢她的,她对我也很看重。在新学期开始时,她安排我当班长 ,毛馨当学习委员,姬力当体育委员。她当时刚结婚,住在北辰的那所两层楼宿舍里,还邀请我去家中做客。

为了落实民族团结的政策,这个时候学校给我们开了一门维语课。我们厂派了一个人来教维语,此人姓纪,大学维语专业毕业。这次来教维语,对他而言倒是专业对口。

维语是我国的少数民族维吾儿族的言语,它算不算外语?据说这取决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外语是外国的语言,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当然不能算外语。外国的少数民族语言肯定算外语,但实质上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又是外语,如朝鲜语,它们有交叉分类。不过对我而言,这就是一门外语。

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中国境内的维吾尔语分中心、和田、罗布3个方言。标准语以中心方言为基础,是典型的黏着语种,以伊犁,乌鲁木齐语音为标准音。维吾尔语主要分布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此外,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加拿大等国家境内也有使用者。

南疆小城的维族人很多,出了部队大院大门听到的几乎都是维语。所以,那里的汉人多少都会一些维语,尤其是在巴扎上买卖东西时用的维语。我在那里也跟大孩子们学了一些维语,如亚克西 - 很好,巴郎子 - 小男孩,洋岗子 - 媳妇

这位纪老师是不情愿来到我们厂的,所以他整天处心积虑的想再调回到大学工作,因此他根本无心在这里教学。他上课时吊儿郎当,随心所欲,我们也无心好好学习,这到是歪打正着,各取所需。一个学期结束后,就再也不见纪老师的踪影了。

五年级以后学校每年组织两次外出活动,我们总是翘首以待,视其为一场难得的盛宴。外出活动就是清明节去乌鲁木齐烈士陵园扫墓,六一儿童节去乌鲁木齐西公园踏青。清明节扫墓活动,只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外出活动,机会难得,大家都积极参加。每逢出发前夜,我总是心情激动,夜不能寐。从学校到乌鲁木齐烈士陵园有大约四十多公里,所以天一亮就要出发。

初春的早晨,我们迎着第一缕朝阳,在学校操场整装待发。但见红旗猎猎,同学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大家的标准装束是脚蹬草绿色的解放胶鞋,上身着白布衬衫,下身穿蓝布裤子,腰间一根皮带将白衬衫扎进蓝裤子里,胸前佩戴鲜红的红领巾,左肩斜挎一个装着干粮的帆布书包,右肩斜挎一把灌满水的铝制水壶。有人头上戴帽子,有人光着脑袋任凭春风吹长发。男女同学的打扮基本一致,女同学没有穿裙子的。当北辰派来的大卡车来到时,带队老师一声令下,大家争先恐后跳进车厢。很快马达一响,汽车一溜烟地奔向目的地。

烈士陵园位于乌鲁木齐的南郊一个叫燕儿窝的地方,距离市中心10多公里。据说这地方是天山北坡比较低矮的山丘,居住的人家又比较多,很适合燕子筑巢,因而得名燕儿窝。这里的确风景如画,景色宜人。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在新疆牺牲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驻新疆代表陈潭秋和为新疆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毛泽民、林基路等革命烈士,于1956年7月在这里修建了烈士陵园。

据说三位烈士英勇就义后,被敌人随意掩埋在城外的乱坟岗中。新疆解放之后,经过详细查访,他们的忠骨才被找到。在党中央代表同时也是陈潭秋老友董必武同志的见证下,1956年7月25日,三位烈士被隆重安葬在陵园的主祭台上。

陵园大门正中的门壁上,镶嵌着董必武题写的“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11 个楷体大字。进入陵园大门便是一条绿树、鲜花簇拥的笔直大道。走进大道尽头拾级而上,就是平坦开阔的祭坛广场。再上数级台阶,便是庄严肃穆的大祭坛。大祭坛上矗立着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3位烈士的墓碑。墓碑正面镌刻着由董必武题写的烈士英名,背面以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4 种文字镌刻着烈士的生平。

我们在烈士陵园的活动首先是扫墓、祭奠英灵。我们打着红旗,走上大祭坛后列队肃立,一个学生代表在墓碑前朗读祭奠文,读完后大家举起右手庄严宣誓。然后,大家鱼贯而行,绕碑一周瞻仰烈士墓。这个活动结束后,大家可以在园内自由活动。这是我们的欢乐时刻。大家立刻三五成群,打打闹闹,不亦乐乎。然后,找个阴凉处席地而坐,拿出干粮,打开水壶,开始野餐,其乐融融。

扫完墓后如果天还早,我们会顺道参观乌鲁木齐市内的原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

原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坐落在乌鲁木齐市胜利路二巷的一幢两层楼的小洋房里。该建筑为一幢中西合璧、青砖砌腰压檐、土木结构的二层黄色楼房,据说它落成于1933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国内外形势发生骤变。1937年10月,党中央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抽调50余名得力干部,从延安奔赴新疆。1938年这座楼交给中国共产党驻新疆代表专用(对外沿用第三招待所名称),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遂迁此办公。同时这里又是党的工作人员来往于延安、苏联途中在乌鲁木齐停留时的招待所,周总理、邓颖超、任弼时、王稼祥等同志均曾在这里留宿过。1942年盛世才决定投向国民党反动政府,下令逮捕了陈潭秋(时任办事处主任)、毛泽民、林基路等131人,办事处被迫关闭。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杜重远等优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惨遭杀害。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虽然只存在短短9年,却在党史上写下了重要而光辉的一页。

这座建筑于1962年辟为“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纪念馆”,1965年改为现名。大门外一侧挂着一块铜制牌子,上面镌刻着1974年董必武亲笔题写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原址”11个大字。院内耸立着数十棵参天白杨和四季长青的松柏,每年春季迎春最早的杏花点缀着满院春色。

六一儿童节也是同学们期盼的日子,因为每年这个时候学校会组织一次去乌鲁木齐西公园的游园踏青活动。六一儿童节去乌鲁木齐,是全校倾巢出动,为此北辰要派好几辆车。由于有低年级的孩子,所有出发的时候会有很多家长来送孩子,一时间校园里会万头攒动。家长们千叮咛万嘱咐,人声鼎沸。

乌鲁木齐西公园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公园,它就在乌鲁木齐地标红山的对面。六一节那一天西公园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因为有不少学校都选择这一天带学生们来游园。我对西公园兴趣不大,那些花花草草让我看了就疲惫。我喜欢跟几个情投意合的同学在园中打打闹闹,度过踏青时光。

1974年的春天来了。一个咋暖还寒的下午,家里突然接到了一个加急电报,说大姨病危速来。原来,在东北的大姨生产第四个孩子时合并综合症,危在旦夕。据说大姨为人处事 比较稳重成熟,人也勤快,但是性格软弱。家里很早就给她定了亲,对方是个乡村知识青年,家境比较清贫。他们后来去了东北支边,北大荒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拖垮了大姨的身体,使她疾病缠身。这次再次生孩子导致旧病新病汇合在一起,使她病入膏肓。母亲并不知道,其实在她出发前大姨已经去世。毕竟姐妹一场,母亲决定还是走一趟。从新疆到北大荒,遥遥万里路,路上单程就需要至少七天六夜。山东那边,姥姥闻讯已经到达。姨父遇事就知道哭哭啼啼,现在更是六神无主,整天恍恍惚惚的,因此大姨的后事全凭姥姥处理。

母亲这趟万里奔丧,一走就是三个多星期,我是度日如年,那种思念之情又达到了一个高潮。当年在部队大院时,就有过这么一次经历,现在岁数又大了点,感情可能更丰富一点。尤其是我们家现在住的地方到处都是荒郊野岭,白天一个人在家都感觉害怕,晚上更是胆战心惊。这个时候社会治安也有些乱,不时传说在某某桥底下发现了一具女尸,在什么地方有坏人入室杀人。我从小神经敏感,听到这些我更是魂飞天外,战战兢兢。所以,我就更盼着母亲早日回来。我经常独自坐在门口望着马路的尽头出神,幻想着母亲突然在那里出现。有时候远远的看到一个女人,心中会立刻出现一阵狂喜,觉得她回来了。那种缠绵、 惆怅的、放不下的、萦萦绕绕的感情,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个时候国家号召抓革命、促生产,所以父亲也非常忙碌。他白天上班,晚上我们父子俩就在一个床上睡。舅舅在山东老家夜读的经历,使我有时也请父亲给我读书,他有时也满足我的要求。离开部队后,他还在订阅《解放军文艺》杂志。《解放军文艺》于1951年 6月在北京创刊,内容以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艰苦斗争,塑造革命军人英雄形象为主,同时也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朱德为刊物书写刊名并题词“更深刻更广泛地展开部队中的文艺工作,要在部队中大量培养有创作能力,并与人民解放军战士保有最密切联系的文艺工作者。”

我这个时候对阅读报章杂志还不是太感兴趣,感到它们的文字有些艰涩难懂。父亲从 《解放军文艺》里选了一篇短篇小说给我读,我记得小说中的主人公叫边巴加波,听名字像是一个西藏人,故事说的是驻藏部队与藏族人民的军民鱼水情事迹。这是难得的一次夜读,也是唯一的一次夜读。

1974年的夏天如约而至,在这万物生长、百花怒放的时节,我小学毕业了。

回顾我的小学历程,也是丰富多彩、波澜起伏。作为部队子弟,我在遥远的南疆踏入小学的大门。后来,我又因父母的工作变动转展来到了北疆。五年的小学课堂学习,主要就是语文和算术这两门主课,其中我在语文方面的收获最大。我认识了许多汉字,增加了词汇量,还自学了查字典。这些虽说不是很起眼的成就,但是它却助我踏入了文学的殿堂,激发我开始读长篇书籍。广泛的阅读又进一步开拓了我的眼界,为我今后追求更多、更广的知识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在火热的暑假里,我热烈期待着金色秋天的到来,开始我梦寐以求的中学时代学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