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我靠随身图书馆改造大明 > 第4章 第 4 章

第4章 第 4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吃完饭,楚易打算在这条街逛逛,刚刚只是走马观花,也没仔细考察各个书坊的经营状况。

随意挑了一家书坊进去,里面并不像他的书肆那样,除了书架就是桌子,反而像是进了哪个大户人家的书房,里面挂着名人字画,摆着绿色盆栽,还有单独的座位让人品茗。

自以为见多识广的楚易不由一愣,环顾四周,竟还有伙计捧着图册目录给客人展示,可以说与现代书店都不差什么,甚至还更好。

此时一个伙计上前询问,自楚易进书坊起就有人观察他,看出他的茫然,这才上前来服侍。

这些底层的伙计都炼出一双利眼,哪些人需要人服务,哪些人只想自己看看,哪些人手脚大方,哪些人穷酸地只能拿出一文钱。

像是楚易这种只穿布衣,又头戴唐巾的读书人,就被归到态度需随和,却也用不着太过殷勤的一档。

“这位老爷,可是来送书稿的?”

看到楚易目露疑惑,伙计就知道猜错了,讪笑了下,转手就指向挂在正对面墙上的红色报帖——

本坊敦请常州薛文涛先生精选三科乡试墨程。凡有同门录及朱卷赐顾者,幸认南京三山街存义堂书坊不误*。

墨程指的是墨文和程文,前者是科举中式士子的卷子,后者则是从前者中择优选入乡试录,充当范文的卷子。

而朱卷指的是为防止字迹作弊而用朱笔誊录的士子的文章,同门录则像是同学录,大多只记载考中者的姓名,有时还会记载几篇科举文章。

乡试刚过,那些刚刚取中的举人还未领到赴礼部印卷会试的口粮和脚力钱,有些穷苦人家出身的便将考卷答案卖给这些书坊,得到的银钱虽不多,可也足以支撑一段时日。

书坊得到这些文章,便集成一套乡试精选集,刻印出来再卖给下一波学子,这些学子就像麦子,每年都被割完一茬又一茬。

这伙计就是把他认成来卖卷子的了。

那这其中有没有他发挥的空间?

楚易摸着下巴,伙计叫了他几声才回神,谢过对方后,就离开这家书坊。

回到书肆后,楚易集中精神,又一次看到那个文件夹,页面还停留在上次翻到的西游那里。

心里想着做个标记,页面右上角就出现了一个黄色的五角星,使用过浏览器的人都知道这是收藏的意思。

这金手指这么智能吗?

楚易惊喜。

那有搜索功能吗?没有搜索,想要找一本书那可太费劲了。

他又尝试在脑中呼唤,竟然真的在文件夹上方出现一个透明的搜索框,想搜什么书,直接就可以输入进去。

楚易眼睛发亮,在搜索框中输入乡试两字。

马上下面就出来一排排书名——

其中有各个府州的乡试录,还有内容中提及乡试的各种书籍,连每届乡试每个学子所做的文章都包含在内!

而且这不是仅有今年的,从元代开始以行省为单位的乡试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次科举为止,横跨将近六百年,每一次的乡试资料都排列在内。

楚易呼吸急促,这不就是古代版的真题集吗?还是历年真题都有!

现代考试那些辅导机构什么卖的最好?

除了自己编写的教辅用书,就是各种真题卷子了,有按时间排列的,有按题型排列的,总之就是一个热销的大动作。

感觉那一百五十两的债务有着落了,楚易先将浮动的心思压下。

既然方向有了,那现下要考虑的是这种真题集有没有人会买,什么人会买,如何才能将利益最大化?

很多人不太了解,其实古代也有所谓的‘真题集’,那就是朝廷颁刻的各级《试录》,有乡试录,有会试录,最后还有个进士登科录,里面包括考官名单、考试题目、中式举人名单和程文等内容,其实比起只有真题的现代卷子信息更全。

每届乡试,朝廷都会在揭榜前刊印出各府的《乡试录》,然后在鹿鸣宴上颁发给乡试入场官员和中式举人。

入场官员大概三十几人,应天府定额录取135位举人,加起来也就不到170人。

这人数其实不少,再加上各种亲戚和官场朋友,基本就覆盖了当地的上层阶级。

然后市井书坊通过银钱买卖,肯定也会得到乡试录的抄本,这就覆盖了当地的中下层阶级。

那难道这就是死路了吗?

其实不然。

关键是那个所谓的《乡试录》,并不是参加乡试之人的文章都会刻录,实际上即使是中试的135人中,也只收录不到20人,其中可能还有一人多文的情况。

而剩下的那些人,有的会把文章卖出,有的却不会,因此坊间收录的肯定是不全的。

其次,就算是被收录的20人里,乡试录中的文章也未必是他们的。

这是为何呢?那就要说到考官‘改作’的问题了。

前朝时,朝廷重申《试录》只录“中式士子之文”,考试官只能“稍为删润”*。

此类警告自弘治以后屡次提及,可却屡禁不止,其原因当然是朝廷说一套做一套。

说是只能稍为删润,可若其中文章“文理纰缪、体裁庞杂”,考官就会受到皇帝斥责,轻则罚俸,重则罢官,甚至招致天下士子讥讽,这怎能不让他们心惊胆战,代做文章?

所以说,真正真实又全面的真题卷,古今未有!

光是那些被严重‘润色’过的文章,怎能真实反映出中式举人的水平,怎能当做后进学子的参考?

想到这里,楚易觉得这条路走得通。

那再需要考虑的,就是卖给谁的问题了。

秀才生员自然可以,但一方面他店小名少,估计没几个人能来买,另一方面则是之前提过的同行翻刻问题,他还没想出解决办法。

那他就不能大量售卖,只能是挣波快钱。

想到这,楚易有了打算。

将放起来的笔墨纸砚又重新拿出来,先翻找出刚刚颁发的《万历四年应天府乡试录》,看着显示的几十页纸,楚易的手腕都隐隐作痛。

若是以后都这么抄下去,他的手腕是真不能要了。

叹了口气,正准备下笔,楚易的左手上竟出现了一本书。

哎?

这本书不是消失了吗?怎么又出现了?

抱着疑问翻开一看,和原先空白书页不同,里面竟然是乡试录的内容。

只是外表比起真正的乡试录来,就显得平平无奇,跟他店里那些线装书没什么区别。

接着他又试着将几篇文章附到乡试录后头,没想到真的可以。

楚易惊喜了一瞬,又失落下去。

他捧着书陷入纠结,这能有成书固然给他解决了一大麻烦,可他也不敢直接将书拿出去卖啊,谁知道他能不能有第二本了,这么看就只能再抄一本或去找人印刷。

可若是照他的想法,将135位中式举人的文章全刊上,每人19篇,这就有2565篇,每篇大约三四百字,这就一百多万字了,再加上乡试录的几十万字,要是找人抄那得抄个大半年。

那印刷呢?

印刷速度当然很快,比如乡试录只在短短十日内印刷出至少二百本,每本至少2万字,这也是四百万字了。

这是官府的效率,民间也不遑多让,那些大书坊一日就能刻印个几十本书,他这一百多万字的真题集让人家印,也就三天的功夫。

这些都是你有钱的情况下,可问题就是,楚易没有钱。

不仅没有钱,他还没打算大量印刷,如果只是印一本,印刷坊都收不回工钱,自然没人会给他印。

喉咙似乎被哽住了。

楚易算了算成本,想让那些书坊接他的活儿,没有个上百两银子连门都进不去。

路又被堵死了。

低头看了看手中的书,楚易突然有种给它撕了的冲动。

别惊讶,他不是疯了,他就是想试试这本没了,还能不能重新出现一本。

可能是感受到他的决心,楚易脑中的文件夹突然动了动,竟自动复制了一个新的文件夹!

楚易心里一动,集中精神,果然,手中又出现了一本新的书,里面还是空白一片,等着他往里填充内容。

一股信息也出现在楚易脑海。

原来这个金手指是未来的一种个人图书馆,每个人出生后都会被植入,里面包含从古代到现代所有曾经面世过的书籍,也是免去未来人需要花费时间学习的精力,让他们能更好的投入到创造性工作当中。

这种图书馆脱胎于楚易那个年代的实体电脑,因此操作才如此相似,当然也会有复制功能,只是原先只是虚拟空间复制,而这个图书馆可以生成实体。

楚易喜上眉梢,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这种复制并不是无止境的,目前他一次只能复制十套书,若还想要更多,就需要做任务。

而任务就是通过售卖书籍使人得到快乐。

看到这个任务,楚易依稀明白了,这个金手指应该是根据个人的理想定制的,想要解锁更多权限,就需要不断地做任务。

如今楚易只是1级,可以复制十套书籍,想升到下一级需要帮助一个人,可复制50套;再下一级则是10个人,可复制100套,如此下去,他岂不是……

楚易晃了晃头,将妄想晃出脑袋,他这一不留神就神游的毛病看来得治治了。无论怎样,现在最紧要的是债务问题,这才是当务之急,升级的事情稍后再说。

既然有了出路,楚易就先挑选要收录的文章。

不知过了多久,在他精挑细选下,一套全新的《万历四年应天府乡试程墨集》出炉了。

其中不仅包含乡试录收录的二十篇文章,还有135位中试举子各科卷子,甚至连落试的卷子都有,每份卷子后还有考官批语。

这也是楚易在挑选过程中想到的,知道了如何才能录取,可也得知道如何才不被录取吧?这也好让后人规避。

当然,这届乡试参与的人,光是应天府就有4400多,要是每人的文章都放,这本真题集那得冲着上千万字奔了。

他先是筛除了生搬理学,文辞蹩脚的文章,这就少了一大半,再从中挑出有代表性的一批,约么能有个三四十篇,加上被取上的三千多篇,总共快到四千篇。

这图书馆也很是智能,将书分成好几本,每本前面还有目录。

既然原本准备好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找客源了。

没等楚易出门,门外又传来敲门声。

“楚掌柜,您在吗?我来送抄本。”

作者有话要说:*本坊敦请处州马纯上先生精选三科乡会墨程。凡有同门录及朱卷赐顾者,幸认嘉兴府大街文海楼书坊不误*。《儒林外史》

*朝廷重申《试录》只录“中式士子之文”,考试官只能“稍为删润”。-《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郭培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