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女帝群英传 > 第8章 008 喜迎爱女

第8章 008 喜迎爱女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皇上、皇后在洛阳赏花、泡温泉、游园、泛舟、礼佛,玩了一月后再度返回长安处理朝政。

超乎皇上的想象是,他眼看皇后的肚子一天天变大,每次都认为她不能再继续了,真得休息了。然而皇后却凭借超强耐力,始终稳坐帘后,没落任何下一个朝会。就一直挺着肚子听政,硬生生捱到了生产那天。当真是那种拥有一点儿阳光就能灿烂的神人。

好在皇后整个孕期之间,国内再无大事发生,一切安稳。

外交方面倒是有两件大事,幸而最终都没能掀起大风浪。

一则,吐蕃、疏勒、弓月还在眼馋李唐在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取的巨额利益,再度联合起来围攻于阗。西州都督崔知辩、左武将军曹继叔将其击退。[1]

二则,皇上出于扩大自身利益的目的,外派使者传令,命熊津都督、百济郡公-扶余隆与新罗王-金法敏释忌会盟。遭到金法敏方拒绝。[2]

闻此奏报,皇后趁机再次提出,百济故地的处理方案不妥,非长久之计。若想经久为自己所用,则应该要么派自家的文士、工匠、营田大使前去教授汉语、传播文化技艺、做同化工作,要么将当地居民分散至中原各州进行同化。这样执行的话,金法敏便无力再觊觎百济,也不用强迫他会盟了。强压容易反弹,对我方其实不利。

这是她第一次在朝堂开口,之前在后宫她也提及过此事,当时直接被皇上以女人哪懂边事为由拒绝。如今境遇有变,朝堂上人多,她希望观点能得到有识之士的支持。

毫不意外,皇上再次反对,让她不要操心边事。而朝臣竟然也没有一个声援她的。她不由得心中吐槽,真是一群目光短浅的废柴。

金法敏和百济有仇,这样做明显会刺激他。兔子急了都会咬人,更何况是一个国君。如此一来,他反击李唐只是时间问题。

十三年前,百济攻陷新罗重镇大耶城,金法敏的妹妹死于那场战乱。金法敏和父亲金春秋从此对百济深恶痛绝,立志要消灭百济以报国仇家恨。但新罗实力有限,单靠自己无法成功,只得对外求助。[3]

时新罗、百济、高句丽三者的统治区域呈三角形分布,两两接壤。

新罗便先求援于高句丽,可惜被拒。继而无奈求援于远方的李唐王朝,促成了唐罗联盟。[4]

唐罗联军灭亡百济后,百济太子扶余隆投降。金法敏令他跪在自己的马前接受羞辱。其后,扶余隆前往洛阳居住。皇上下令将百济故地分为五部,分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并选取百济归降酋长担任都督、刺史、县令等职进行统治。[5]

而新罗方也想占领这块土地,对此分配十分不满。但迫于实力问题,只得接受。

那时候,皇后第一次提出反对意见,只打不治,后患无穷,可惜无情遭拒。

不久,百济发起复国运动。皇上派扶余隆镇压叛乱,扶余隆由此与金法敏成为联军。胜利后,皇上任命扶余隆为熊津都督、百济郡公。扶余隆得以统治故土。[6]

此前不久,皇上宣布新罗为鸡林都督府,任命金法敏为鸡林大都督。[7]

这之后,更是要求二人尽释前嫌,发誓互不侵犯。[2]

金法敏对此更为反感。唐罗两国明明是同盟,凭什么最终胜利果实全部归李唐,他们新罗反倒像个战败者一样,待遇竟然如同李唐内属国一样呢?

于是他直接提出停盟。双方关系空前紧张。此时便是皇后二次发声无果之时了。皇上最后决定发文责备。

侥幸的是,最终,金法敏想到他还要借助李唐的力量来平定高句丽、统一海东。只得卧薪尝胆,暂时答应会盟,极不情愿地与敌人扶余隆在熊津立誓,免去一场战争。[8]

两件事末了都有惊无险,但祸根还是埋下了。

皇后无奈,但也只得等将来自己称帝之后再进行改造。

不久之后,她如愿以偿生下了小公主,高兴极了,给女儿取名“朔”,取新月初现之意。

她的取名法则是这样的。她自己的表字是“明空”,所以喜欢将“日”字放在儿子的名字里,将“月”字放在女儿的名字里。

除了李弘。

李弘这个名字是为了应谶当王。那会儿她还是昭仪,但是她已经想要皇后之位。当时民间一直流传“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即太上老君将化名李弘称王。为了应那个传言,她便让长子叫了弘。不过弘也有光大的意思,跟她的字也还是有一丝联系的。

所以她的儿子名为“显”、“旦”。她的女儿名为“望”、“朔”。“望”是她那个早夭的长女的名字。

像李贤那种大众名,显然不是她的风格。而且她也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取读音相似的名字。她要是已经有了个叫“贤”的孩子,就肯定不会再让另一个孩子叫“显”了,那样容易叫混,唤人的时候孩子也容易听错。

不过李贤不知道这些事,他觉得母后比父皇厉害,便仿照皇后的字,为自己取了表字“明允”。武顺当然不愿意儿子的字和其她女人相似。便仿照儿子,给自己取了“明则”为字。

皇后当时就很无语,觉得那对母子真是讨厌,那么爱模仿她。

不过那些都无所谓了。现在的重点是,她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女儿,不能平平淡淡的过去。她要将这个日子载入史书。

她算了一下,女儿百天的时候,刚好是春节,而且“朔”字就代表着初一,这些巧合恰到好处,她欣喜异常,相信女儿定是得天命之人,说不定将来能继承她的皇位呢,简直是太棒了。

她要想办法在这个春节办件大事,以便史书收录。

她想到了封禅。

首先,封禅是王朝最隆重的典礼活动,可以匹配女儿出生这件大事。

其次,她们去年就规划好明年正月要去封禅,只是没定具体日期。她现在再提出来也不突兀,非常的顺理成章。

封禅一事,此前她便已经想象过很多次,也进谏过很多次。她甚至还派郭行真去泰山刻了一方双束碑,可惜最后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耽搁。

皇上好大喜功,特别喜欢出风头,其实也已经安排官员研究讨论了多次封禅大典。可是他又异常地热爱穷兵黩武、大兴土木。他这个性子的人做皇帝,很容易使国家多灾多难。[9]

而制定封禅礼仪制度是很麻烦的,速度非常慢。它本就事宜繁杂,各项细节都得派礼官、博士等查阅一堆文献,各种引经据典才能确定下来。

皇上还常常头疼又喜欢左右摇摆。常常还没等到举办大典,就发动了战争或者发生了灾害什么的。因为怕上天怪罪,他只好一拖再拖。大典至今仍然没能得到举办。

不过这次,她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办成。毕竟她只会有这一个女儿,错过这回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的。

当然。除了庆祝女儿出生之外,封禅对她来说,还有两个作用。

其一,封禅参与人员多,她可以趁机见见远方做官的亲戚,再借着庆祝的由头给他们升官。这样既能瞒住皇上,又能拉拢亲人组建自己的阵营,一举两得。

其二,她觉得自己称帝之后肯定要风风光光举办封禅活动的。但她没经验,上一次封禅活动已经年代久远,记载稀少又分散,还不好翻译。万一到自己举办的时候,大臣敷衍了事,不肯认真帮她研究筹划就麻烦了。她最好是现在旧借助皇上的力量积累自己的经验。

不过虽然史料少,她也知道这种活动肯定是把女人都踢出去不许参加的。她办活动是为了庆祝女儿出生和积累自己的经验,她本人若是不能参与,那这项封禅活动便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绝不能照搬之前的制度,得改造一番。

于是她找到皇上奉承道:“陛下,您还记不记得去年说过年后要去封禅泰山呐。我们大唐已经建立近五十年,国君也传承至三代了,如今四方大一统,经济逐步恢复。臣妾认为是时候封禅了,这次一定要完成,绝不能再取消了。”[10]

皇上虽然不知皇后为何突然如此坚定,但知道她想办的事,就绝对会办到。

有她这个态度,这回估计是稳了。她肯定会积极地帮忙规划安排,将一切打理好。

皇上当然乐意。他心中一阵儿庆幸,幸亏当初悬崖勒马没有废了皇后,不然没人能帮他周密规划,他很可能再次错失这项壮举,于是欣慰地说:“好啊,朕也正有此意。”

皇后接着提议:“日子不如就选在来年春节好了,正好凑个双喜临门。”

皇上见皇后这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觉得她心中大概已经做好不少规划,那可省事了。“嗯,是个好主意。那就定在春节吧。”他点头赞同。

皇后顺势说道:“陛下,臣妾查阅了文献之后发现,登封之礼发展到如今已经十分完备,甚至远迈古先。而降禅之仪,却不够完善。”

“此话怎讲?”皇上问。

皇后阐释道:“降禅祭地祗之时,太后配飨,行事却由公卿去完成,此事十分不妥。男女毕竟有别。祭拜昊天上帝、先祖等由男子出面很合理,祭拜皇地祗后土娘娘和太后娘娘再由男子出面就不妥了。再说了,推尊自家祖先,怎么能放着自家人不用,而让外臣去祭拜呢?”[11][12]

“呃……”皇上磕磕巴巴、面色为难地回道,“可是传统就是那样吧。”

“我们不一样。”皇后摇摇头说明,“往常封岳的帝王不是为了寻仙就是为了扬名,俗不可耐,哪里比得上我们这种祭拜神明、感怀先祖的呢?我们当然得比他们先进才行。”[12]

皇上被鼓动得一愣一愣的,呆呆问道:“那该如何是好呢?”

皇后委婉地提出:“臣妾之前都没有机会向母后尽孝,一直心存遗憾。不如皇上就将这个机会给臣妾好了。让臣妾率六宫内外命妇去供奉、祭奠地母娘娘和母后大人,补上缺失的孝行。”

皇上在权力方面他一向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态度。因为他身体差,更害怕大臣发展壮大,影响皇权。执行者由外臣改为自家人显然可以加强皇权,他当然愿意,于是点头赞成道:“媚娘言之有理,那祭地祗时,就以你为亚献。”

“陛下英明!”皇后开心地恭维道。她当然还知道她的反对派很多,为了减小阻力,她决定再拉一个大臣不想攻击的人同她一起参与。恰好,她的姨表姐越国太妃燕氏是如今唯一还活着的太宗妃嫔。故此提议:“终献就由母妃担任好了。”

皇上感慨多年的愿望即将实现,这个提议能解释通,还能避免权力外流,非常喜悦。于是全盘答应。

很快皇后亲自撰写的诏书下达。

『门下:乾坤定位,刚柔之义已殊;经义载陈,中外之仪斯别。瑶坛作配,既合於方祗;玉豆荐芳,实归於内职。皇后谬处椒闱,叨居兰掖。职惟中馈,道属於烝尝;义切奉先,理光於蘋藻。罔极之思,载结於因心;祗肃之怀,实深於明祀。降禅社首山,皇后可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可为终献。展礼之日,皇后可总率六宫内外命妇,以亲奉奠。推美於神宗,归功於先德。冀申如在之敬,式展虔拜之仪。』[12]

作者有话要说:相关史料:

[1]

《资治通鉴》唐纪十七

麟德二年665…三月…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阗,敕西州都督崔知辩、左武将军曹继叔将兵救之。

[2]

《资治通鉴》唐纪十七

麟德二年665…秋…上命熊津都尉扶余隆与新罗王法敏释去旧忌。

[3]

《三国史记》卷五,《新罗本纪五》

善德王一一年642…秋七月,(百济)王(义慈)大举兵,攻取国西四十余城。八月又与(高句丽)谋欲取(项城),以絶归(唐)之路。王遣使告急于(太宗)。是月,(百济)将军(允忠),领兵攻拔(大耶城),都督伊(品释)舍知(竹竹)(龙石)等死之。冬,王将伐(百济),以报(大耶)之役,乃遣伊(金春秋)于(高句丽),以请师。初,(大耶)之败也,都督(品释)之妻死焉,是(春秋)之女也。(春秋)闻之,倚柱而立,终日不瞬,人物过前而不之省。旣而言曰:"嗟乎!大丈夫岂不能呑(百济)乎!"

[4]

《三国史记》卷五,《新罗本纪五》

(金春秋)诣王曰:"臣愿奉使(高句丽)请兵,以报怨于(百济)。"王许之。

善德王一二年643…春正月,遣使大(唐)献方物。三月,入(唐)求法高僧(慈藏)还。秋九月,遣使大(唐)上言:"(高句丽)(百济)侵凌臣国,累遭攻袭数十城。两国连兵,期之必取,将以今兹九月大举,下{臣}国杜{社稷}必不获全,谨遣陪臣归命大国,愿乞偏师,以存救援。"

[5]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显庆五年660,命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统兵讨之,大破其国(百济)。虏义慈及太子隆、小王孝演、伪将五十八人等送于京师,上责而宥之。其国旧分为五部,统郡三十七,城二百,户七十六万。至是乃以其地分置熊津、马韩、东明等五都督府,各统州县,立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及县令。

[6]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百济僧道琛、旧将福信率众据周留城以叛。遣使往倭国,迎故王子扶馀丰立为王。其西部、北部并翻城应之…麟德二年665七月,仁愿、仁轨等率留镇之兵,大破福信余众于熊津之东,拔其支罗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杀获甚众,仍令分兵以镇守之…于是仁师、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帅陆军进,刘仁轨及别帅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以会陆军,同趋周留城…乃授扶余隆熊津都督,遣还本国,共新罗和亲,以招辑其馀众。

[7]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龙朔三年663,诏以其国为鸡林州都督府,授法敏为鸡林州都督。

[8]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麟德二年八月,隆到熊津城,与新罗王法敏刑白马而盟。

[9]

《资治通鉴》唐纪十七

海东累岁用兵,百姓困于征调…时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频征伐四夷,厩马万匹,仓库渐虚。

[10]

《旧唐书》卷四 本纪第四

麟德二年…冬十月戊午,皇后请封禅。

[11]

《资治通鉴》唐纪十七

麟德二年…冬,十月,癸丑,皇后表称:「封禅旧仪,祭皇地祇,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安,至日,妾请帅内外命妇奠献。」

[12]

改编自武曌《请亲祭地祗表》

《旧唐书》卷二十三 志第三 礼仪三

皇后抗表曰:

伏寻登封之礼,远迈古先,而降禅之仪,窃为未允。其祭地祇之日,以太后昭配,至于行事,皆以公卿。以妾愚诚,恐未周备。何者?乾坤定位,刚柔之义已殊;经义载陈,中外之仪斯别。瑶坛作配,既合于方祇;玉豆荐芳,实归于内职。况推尊先后,亲飨琼筵,岂有外命宰臣,内参禋祭?详于至理,有紊徽章。但礼节之源,虽兴于昔典;而升降之制,尚缺于遥图。且往代封岳,虽云显号,或因时俗,意在寻仙;或以情觊名,事深为己。岂如化被乎四表,推美于神宗;道冠乎二仪,归功于先德。宁可仍遵旧轨,靡创彝章?

妾谬处椒闱,叨居兰掖。但以职惟中馈,道属于蒸、尝;义切奉先,理光于蘋、藻。罔极之思,载结于因心;祗肃之怀,实深于明祀。但妾早乖定省,已阙侍于晨昏;今属崇禋,岂敢安于帷帟。是故驰情夕寝,睠嬴里而翘魂;叠虑宵兴,仰深郊而耸念。伏望展礼之日,总率六宫内外命妇,以亲奉奠。冀申如在之敬,式展虔拜之仪。积此微诚,已淹气序。既属銮舆将警,奠璧非赊,辄效丹心,庶裨大礼。冀圣朝垂则,永播于芳规;萤烛末光,增辉于日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