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祈神 > 第62章 明石

第62章 明石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回来之后王都已是流言四起。

林英早在宫门前焦急张望,见了马车三步并作一步迎上去,“王上!”

信中描述的并不详细,贺兰玄胤此刻也一头雾水。

林英坐进马车同他讲起了这段时间王都发生的事,这第一要事便是王都四起的流言。

贺兰玄胤:“到底是什么样的谣言让我们林大学士如此惶恐?”

林英:“关于杨家!”

杨家?

贺兰玄胤仍是没明白,“杨家怎么了?”

林英:“流言里说当年杨氏的死另有其因!”

贺兰玄胤想起了过世的母亲,“有便查。”

林英:“关键流言里这因与先王有关!”

贺兰玄胤蹙起眉头,“与父王何干?”

林英:“这……恐怕还得牵扯出一件前尘旧事。”

都说当年贺兰逸是一出生就定下的太子,日后就是君王,可这贤德帝临到晚年却突改心意,一心想要立当时的二殿下贺兰祺为储君。改立太子的意向仅得到了一个人的支持,就是杨衷杨老将军。

后来改立的圣旨都到眼前了贤德帝却突然驾崩,最终改立储君一事还是未能成功。

贺兰逸继位后把自己的亲弟弟全都封了亲王名号“流放”去了,当时这事在朝中还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再后来就是贵妃杨萱入籍杨家的事了。

也因有杨贵妃才使得贺兰逸与杨家的关系不那么紧张。

有了这层过往,遥想当年先王派遣杨家收复周地都变得刻意了起来,更何况又出了半途截杀这件事,仍谁都很难不起疑。

听完这些贺兰玄胤沉默了。

林英知道他在思考,识趣地没有打扰。

贺兰玄胤:“那就查,查清楚,既要查清城中散布谣言者,也要查清当年杨家的真相!”

白春生的马车行驶在王都大街上,沿途都是议论先王与杨家之事的人,白春生催促道:“再快点。”

若不再快些他怕是要错过这个翻盘的机会了。

前两日白春生收到了一封署名奇特的信,信上说朝阳公主此刻正在王都,有意与他合盟。

起初他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看待这份信的,思量一夜决定还是来赴约了。

信上的内容令人难以信服,但眼下除了赴约争取机会他别无选择。

见面的地点约在郊外还未荒废的歇脚客栈,自从安庆开通新的商路后这条道就少有人走了。

白春生的马车停在几里外,自己徒步走向客栈,远远便瞧见屋外坐着一位白衣女子,看身量倒像是朝阳公主。

他作揖行礼,“参见公主。”

自始至终她都背对着他,良久,她淡然开口,“白城主不必多礼,坐吧。”

白春生这才绕到对面战战兢兢地坐下,眼睛不断窥探那薄纱之下的容颜。

下一瞬她便摘下斗笠,这张脸俨然是远嫁多年的公主,饶是心中早有准备此刻也不得不为此震惊。

打从杨氏殉国,杨家军衰败,这小女儿杨君昭就疯了,也正是因为疯了才捞得个公主的名头,如今公主却好好的在他面前,就连他都要怀疑从前的公主是否被掉了包。

难不成这朝云还真有医治疯病的良药?

杨君昭瞧他那胆战心惊的模样,悄然将茶推至他眼前,“白城主初次相见,我带了些茶叶过来,不知城主喝不喝的惯朝云的茶。”

这他哪儿敢接啊,安庆与朝云方才平息战火,他又怎敢接朝云王后递来的茶?

可当面推脱又尤为失礼,只好避重就轻道:“公主回家怎得住在这种地方?”

杨君昭:“城主误会了,本宫不憩在这儿。”

“白某妄自揣测,失礼了。”

杨君昭不甚在意。

白春生掀起眼皮怯怯地看了一眼,此刻他心中疑惑众多。

杨君昭明白他的顾虑,主动说道:“此番回到王都我并没有与王上说明,我也自知此刻以我的身份和立场并不适合留在王都,但……”

白春生嗅到了一丝阴谋,“公主可是有什么顾虑?”

杨君昭摇摇头,否认道:“并无顾虑只是偶来兴致想回家乡看看,恐怕日后就再也见不着安庆的秋冬了。”

“公主多虑了,虽远嫁在外但我想王上也不会如此绝情。”白春生嘴上宽慰心底却是暗喜翻盘有望,“只是公主这样突兀地召臣前来究竟所为何事?”

杨君昭:“我有一桩生意不知白城主做是不做?”

白春生:“生意?”

典藏宫

林英与贺兰玄胤一同在此翻找,书室专门有一间存放既往朝臣官职升降的册子,此刻二人正在艰难寻找。

贺兰玄胤边问,“林英你记得当年复周之战的细节吗?”

林英这边方才翻到一页关于杨家的记录,于是读给他听:“安庆二十五年,清乾帝命杨家长子杨衷组建杨家军效忠安庆王朝。”

贺兰玄胤撤下梯子也看过来,“就这?”

林英摊开手,“没了,就这一句。”

贺兰玄胤:“没有封官加爵?”

林英又仔细往前翻了翻,看到一行与林家有关的字。

【安庆二十七年,林荀恺在清乾帝的帮助下组织变法,新法行时百日,却遭到以长孙为首的八大氏族的强烈打压。隆冬,林氏林荀恺重病身亡,遂变法无疾而终。】

林英将那行字看了又看,贺兰玄胤听他那边没了声响,拍拍他,“怎么了?”

林英收起情绪继续说:“没事,我发现记载杨氏的文集非常少。”

贺兰玄胤点点头,他们找了这么久就得了这么几句话。

林英想起他刚才问道的问题,回道:“复周之战我不太了解,当时我们都还太小没什么印象很正常。”

贺兰玄胤摸着下巴,“你说自清乾帝以来杨家一直备受王室青睐,怎得这官职还越做越低了?”

林英:“位高权重,大约是怕吧。”

半个书阁都快被他们翻完了也没找到关于当年封赏奖罚之事,林英突然被安置在角落里的族谱起了兴趣,说什么也要把这本垫桌角的书拿出来。

果不其然越是不起眼的东西越值钱。

里头记载了安庆建国以来所有官吏与氏族,武帝贺兰爵溪开国后建号平昌,追随武帝的除了八大氏族还有一个杨姓平民!

杨姓?!

这个姓氏迅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那人姓杨名平昌,二人在民间时便情谊深厚,后追随武帝多年,陪伴建国。

可不知为何建国后这位开国元勋就凭空消失了,书中再没记载过有关这位将领的任何字句。

直到安庆十五年清乾帝遇上了一位平民武将也姓杨,名叫杨羡。出于对人才的欣赏,清乾帝破例许他进入军队,并让当时最为出名的武将周元雄亲自教授他。

事实证明清乾帝没有看错,杨家的确为后世立下不世之功,可即便如此杨家仍旧没有封侯。朝中人人都怕杨家,就连晚年清乾帝也心生畏惧,于是在贤德帝贺兰珺邑继位后他首先削减了杨氏一族的权力。

杨氏被冷落了将近一个朝代,行军打仗一定有他,加官进爵却总也落不到杨氏头上,外人都说杨氏早有怨言,私下准备伺机而动,可这传言传到贤德帝驾崩也没能真正应验。

二人看着这条线越走越远,一直到林英提到的那件陈年旧事,支持废除贺兰逸太子之位的人中确有杨衷,由此之后贺兰逸再没打算相信杨家,他需要一支只属于自己的军队,于是他挑中了千庭一氏。

千庭一族的历史很短,千庭家的祖先与武帝并不亲近,倒是与杨家多有走动,但在顺德帝贺兰逸提拔他们之前,千庭一族一直是中规中矩地守在边境,并未冒尖。

书本末尾有关杨氏的最后几句写的是:朝宁四十三年,顺德帝念在杨氏一族复周有功,遂不追究杨氏与他国私设盟约与假传圣旨之事,功过相抵。以此,厚葬杨氏,善待遗孤,封杨氏孤女杨君昭为朝阳公主,不日进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