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西风峥嵘 > 第62章 第 62 章

第62章 第 62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鲜花盛开的5月来临了,同学们组织了一次集体春游,目的地是明十三陵和八达岭长城。

这一天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我们一大早就乘大卡车北上,直奔位于昌平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据说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及至清代顺治初年结束,前后长达230多年。在这13座陵墓中,永乐帝的长陵、嘉靖帝的永陵和万历帝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因此规模也是最大。崇祯帝因为是亡国之君,现在的陵墓是由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而成。

十三陵的建造很有讲究,建筑按形制分为祭祀区、埋葬区、衙署机构等部分。祭祀区主要指陵区各陵园的地上建筑,主要有神路、石牌坊、大红门、大碑楼、石像生和神桥等。埋葬区包括陵园和地宫,合称陵宫建筑,它们皆背山而建,均呈扇形分列于长陵左右。

我们的卡车刚在大宫门外停下,大家就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开始走马观花这座帝王陵的风采。首先映入眼帘就是著名的汉白玉石牌坊,它巍然耸立在砂山之间。这个石牌坊共计五间,仿木结构建筑,构件上雕有龙、狮、花卉等精美的图案,颇具匠心。

过了石牌坊就看见一座古朴的大红门。此门并不高大,为三洞券门,庑殿顶上覆黄疏璃瓦顶,砖石墙体通体皆涂红为色,但是显得很庄严肃穆。

穿过大红门,鹤立鸡群的碑亭就在眼前。这座建筑显得有些异军突起,碑亭平面呈方形,重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亭内竖有龙首龟跌石碑一通,碑文由明朝最肥胖的皇帝朱高炽撰写,长达3000多字。

神路上的石像生颇为引人注目,大家纷纷上前驻足观看。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这些石兽、石人造型拙朴,憨态可掬,引得大家攀爬留念。我也当仁不让,在那头最大的膘肥体壮的石骆驼面前留下了青春的记忆。

过了七孔桥,我就直奔十三陵的核心长陵。这里埋葬着夺嫡成功的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长陵是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的棱恩门为丹膳歇山顶式宫门建筑,第二进院的主殿枝恩殿高大雄伟,两侧建有配殿相呼应。殿内金砖铺地,殿内的32根重梯金柱,可谓世间罕见之物。这座陵园由朱棣身前亲自督建,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堪比秦始皇建造阿房宫。

逛完长陵,再拐几个弯,我就来到定陵。此处葬着明朝执政时间最长的、行为举止最诡异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他在即位的前十年,朝事主要依靠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中间十年因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沉溺酒色,沉湎于干木匠活,自此不再上朝。

定陵也是三进院落,后有高大宝城一座。宝城墙的前部设有城台,城台下承石刻须弥座,上建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楼壁前、后、左、右四面各辟券门,楼内树圣号碑一通,前后刻双龙戏珠图案,碑身正面刻“神宗显皇帝之陵”楷书大字。那个著名的地宫就在宝城底下。

据说1955年吴晗经与郭沫若商议后,报请挖掘十三陵中的长陵。周总理批示同意发掘后,由吴晗、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张苏、夏鼐、郑振铎、王昆仑等组成了“长陵发掘委员会”。后来事情有变,1956年决定改为“试掘”定陵,1957年打开定陵地宫,1959年成立定陵博物馆。

一走进地宫,就觉得阴风阵阵,鬼影重重,毛骨悚然,仿佛来到了阴曹地府。我并不想进去,但是既来之,又念及此处名声在外,所以还是单刀赴宴走一回。

游览完十三陵,已是正午时分。大家就地饱餐自带的干粮后,就立刻迎着骄阳直奔延庆军都山八达岭。一路上峰峦叠嶂,苍松翠柏,气象万千。那蜿蜒、起伏的长城就像是一条蓄势待发的卧龙,沿着山脊神出鬼没,让人叹为观止。

据说这段长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这里指挥长城防务。此关位于北京延庆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它地势险峻,山峦重叠,居高临下,乃是北京的北方门户,历代之军事要塞。

就在我还沉寝在无边的遐想时,一阵刹车声响惊醒梦中人。抬眼一望,仰慕已久的八达岭长城东门就在眼前。跳下车来,我首先来到望京石边。但见一块天然花岗石静卧在那里,石面上刻有字迹古朴的“望京石”三个大字。

从北一楼登城后,我南北观察了一下,发现南线相对平缓,北线较为险峻。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游览更多的城楼古迹,我决定先易后难,先横扫南线至南四楼,然后调转方向一鼓作气游览北线,直至最高点北八楼。

据说八达岭城墙高九米,截面称梯形,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城墙上被人们的脚步摸得锃光瓦亮的砖块好像蕴含着一种魔力,我的脚一踏上它就立刻足下生风,爬上爬下一点也不觉得疲劳。长城上面到处古迹累累,看得我目不暇接、心花怒放。那五尊铸铁大炮尽管已经岁月沧桑,但是虎威犹在。

从长城垛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东、西山上各有一座烽火台。据查烽火台上放着烽火是有规矩的,敌人如果来了百人以上是一烽一炮,即点燃一堆火和响一声炮;敌人在五百以上是两烽两炮;敌人过千人以上是三烽三炮;敌人在万人以上就是五烽五炮。估计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大概是搞了五烽五炮。

长城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那些敌楼,据说八达岭长城共有43座敌楼,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它们全部为砖石结构,敌楼的顶部做成许多拱券,还有梯道上下。楼上有垛口,楼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站在这里可以左顾右盼,一览四面八方的蛛丝马迹。

爬上好汉坡,穿过北四楼,上到北六楼时,我已经气喘吁吁,有些体力不支。但是最高楼就在眼前,胜利在望的兴奋使我精神倍增。我好像突然腾云驾雾起来,梦游般地就登上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北八楼楼台。我登上楼顶,此处视野开阔,放眼望去山峦叠嶂,巍巍壮观。此情此景,让人由然怀古思今。从古至今,多少惊天大事,就在此发生。秦始皇东临碣石之后从这里进关返回咸阳;蒙古大汗忽必烈每年两次从这里往返北京和上都;陕北闯王李自成也是从这里进入攻陷北京的。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就在我浮想联翩的时候,突然远处传来滚滚雷声,霎时间黑云压城,风吹沙起。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我岿然不动,静观其变。电闪雷鸣中,更显长城的英雄本色。

说着话,研究生考试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大家都翘首以待那封或金榜题名或名落孙山的通知书。在报考研究生问题上同学们几乎不谋而合,没有一个掉队的,大家都摩拳擦掌、身体力行。现在,研究生考试结果通知书陆陆续续寄来,每一个人的心在拆开信封的那一刻都狂跳不止。当然,几乎所有的人都落榜了。可是,我的研究生考试通知书却一直没有寄来,室友周文还给我开玩笑地说你肯定高中了。最后,通知书终于来了。打开一看,内有一封信和一张研究生考试成绩单。当然,我不幸落榜,虽然考试成绩不错。尘埃落定,我无怨无悔,毕竟我放手一搏。于是我抖擞精神,投入到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中。

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在完成了四年所有课程后,每一个学生都要提交一个毕业设计,作为最后的学业任务。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东西,解决一个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它融汇了四年的刻苦学习成果,也是2040个日日夜夜刻苦拼搏的心血凝成的结晶。

系里提供了若干个课题让大家自由选题,并组合成若干个课题组。在课题组内,成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但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完成一个专题问题。那位老苏同学主动要求与我结成小组做毕业设计,本人是欣然同意。我们选择的课题是伺服机构设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和老苏的身影时而闪现在资料室里,时而出现在绘图室里。那白光抖动的荧光灯下,我们俩切磋问题。在指导老师的办公室里,我们不耻下问,与老师热烈讨论。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钻研和艰苦奋斗,我们终于完成了毕业设计并获得了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业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

六月的一天,学校组织全体毕业年级的学生去参访丰泽园菊香书屋毛主席故居。菊香书屋的毛主席故居于1980年5月开始开放,但是只接待单位有组织的群众参观预约。到了1981年春天,参观的范围有所广大,怀仁堂和丰泽园菊香书屋也开始对外开放。

参访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我随着大队人马从位于南长街81号的东门进入。这个地方位于故宫西侧,始建于明清时期。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北洋政府的办公地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处变成中共中央及其主要领导人的办公地及居住地。

进入东门,一片开阔的水面直扑眼帘,令人豁然开朗,这就是南海。在烟波浩渺、荧光闪闪的南海正中,有一座高大的阁楼,它金碧辉煌,百花盛开,水天一色,那就是著名的瀛台。戊戌变法失败后,老佛爷就将那可怜的光绪帝囚禁于此,遗恨千古。

过了瀛台很快就到了丰泽园。丰泽园坐北朝南,进入门厅再走过一个甬道就来到了颐年堂。据说窃国大盗袁世凯曾在这里称帝。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经常在这里讨论国家大事,毛主席在这里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令。

沿着颐年堂走到尽头,就是菊香书屋。菊香书屋是一个四合院,共有前后三进院,毛主席住在最里面的那个四合院的北房,名字叫紫云轩。毛主席1949年入住这里,一直住到1966年8月。毛主席离开菊香书屋后搬到了游泳池住所,他在那里度过了最后的10年。

毛主席故居的门上方挂着一块匾额,上书“紫云轩”。进入室内,墙壁上的灯光光线柔和,室内中央放着一个大书案,屋子的四周全是书架,那张特大号的双人床上靠里面的那一侧也堆满了书籍。看得出来,毛主席嗜书如命。那些书里有马列主义经典,鲁迅著作,文学作品和很多名人字帖。其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最多,如《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整个屋子的氛围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在这里,毛主席仍然像当年领导穷人打江山那样帷幄运筹,决胜千里,叱咤风云,挥斥方遒。

在毕业分配的前夕,秦适怡提议去十渡郊游,我们几个同学一拍即合。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正是去十渡游玩的好时机。经过几天的的筹划,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北京西站搭乘火车。这列火车开往房山方向,过了丰台站后的下一站就是十渡车站 。秦适怡和张英年行前还做了野炊准备,搞了一套野餐炊具,如钢筋蒸锅,还有一兜鸡蛋、油盐酱醋、蔬菜,以及馒头、面条和水。这些东西由大家分别拿着,我们看上去就像是一只野营拉练的队伍。

来到十渡放眼一望,这里果然名不虚传。十渡乃是由大清河的支流拒马河切割太康山脉而形成的一个河谷,号称是中国唯一的具有岩洞地貌,也就是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就是阿尔卑斯山的地貌。那些岩壁呈土黄色,在和煦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很静谧。山崖下面的河道九曲十八弯,河水清澈见底,涓涓流淌。历史上这里曾有十个拒马河的渡口,因此得名十渡。还有一种说法,十渡得名与佛教讲的“十方世界,普渡众生”的说法有关。“十渡”是功圆果满的象征。

中午时分,我们就在拒马河光秃秃的河滩上埋锅造饭。我负责收集柴草,另外二位负责淘米、摘菜,张英年充当大厨炒菜,苏洛琼担当二厨做米饭、煮面条。一时间,在这无遮无掩的十渡河滩上,烟熏火燎,饭香四溢。大家席地而坐,兴致勃勃地饕餮大吃。吃罢,秦适怡他们即兴在拒马河里畅游了一番。大家玩的是不亦乐乎,直到夕阳西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十渡。这个时候,炙热的阳光已经把大家晒成了烟熏的太岁、火燎的金刚。

毕业时刻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回新疆发展。家里得知我打算回疆工作十分高兴。现在尘埃落定,我将在天山脚下直面改革开放的大潮,冲破枷锁、义无反顾地走自己的道路。

临别的前夕,我约了秦适怡等几个同学去著名的莫斯科餐厅吃一顿俄式大餐,这既是为我饯行,也是为了纪念大家同窗四载的情谊。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进这么豪华、正式的西餐馆品尝西餐,我心情愉悦,兴致盎然。一进老莫,顿时给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餐厅的装饰风格华丽高雅,富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在规模宏大的廊柱之间,我好像听到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音乐在那儿回响。我们点了经典的俄罗斯菜肴:红菜汤,鱼子酱,土豆烧牛肉和甜菜头等。当然,还要配上当时著名葡萄酒中国红,所以这顿大餐可谓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我们在柔和的灯光下,葡萄美酒高脚杯,把酒言欢醉忘归。

我走的那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秦适怡和几位同学一直送我到北京站。路上大家都默默无语,面色凝重,若有所思。当站台上汽笛声响起,我们互道珍重,挥手告别。

火车飞奔向前。北京,这个我儿时就神往的地方,这个我刚刚学习生活过的城市,现在渐渐地远离了我。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