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士子梦 > 第4章 刘、柳、韩进身

第4章 刘、柳、韩进身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而这期间,刘禹锡贞元十一年二十四岁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第二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管理国家经籍图书,是年秋,与礼部郎中杨凭女儿结婚。贞元十三年,刘禹锡父卒,归家丁忧三年。贞元十四年,柳宗元考取博学宏词科,调任集贤殿书院正字。第二年,柳宗元妻杨氏卒。杨氏侍婆母极孝,被婆母卢氏盛赞比女儿还孝顺,然杨氏体弱足跛,婚后三年即难产而亡。这之后,柳宗元未再娶妻,然与一乐坊女子秘密同居。柳宗元在集贤殿书院为正字期间,与刘禹锡、吕温、韩泰等交往甚密,与韩愈也有交往。韩愈也出生于仕宦世家,比刘禹锡、白居易大四岁,然一岁丧母,三岁丧父,由长兄韩会和嫂嫂郑夫人抚养成长。韩会自己没有儿子,二弟韩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老成,一个叫百川,韩介死后韩会过继侄子韩老成为子,百川夭折。韩愈十二岁时长兄韩会病死于韶州刺史贬所,大嫂郑氏按当时的风俗扶着丈夫的灵柩带上韩愈和韩老成,从韶州千里迢迢地回到了故里河阳。韩愈十四岁时藩镇叛乱的战祸延及河阳,郑氏在兵荒马乱的背景下,再次带上韩愈、韩老成南逃至宣城。韩氏家族在安史之乱时期曾迁居江南宣城,并在当地购置了一些产业。郑氏夫人是一位有涵养、肯吃苦的女性,她除悉心照料全家人的生活外,还严格地教诲两位孩子刻苦读书。贞元二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未中。贞元五年二十二岁第二次进士考试落第,返回宣城。贞元七年二十四岁第三次进士考试落第,同年得遇妻子卢氏。卢氏比韩愈小七岁,生于范阳一个小官吏家庭,父亲卢贻,曾任河南法曹参军,为人正直,因与上司不和,忧愤而死。韩愈路过洛阳的时候,去拜访自己朋友的朋友卢贻,得知卢贻为百姓谋利而得罪上司,被罢免而气死,于是跑到灵堂大哭,感动卢家,卢老夫人让自己的孙女卢小姐去谢他,就这样两人相识相知相爱。第二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因得到主考官陆贽的助手梁素推荐,才考中进士。贞元九年韩愈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未中,同年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这年,韩愈为其妻子卢氏作组诗《青青水中蒲三首》。其一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其二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其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三首诗的意思层层加深,第一首是远行,第二首是不舍,第三首是相思凄苦。

接下来两年,韩愈第二次、第三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均未中。在十分失意的情况下,他毛遂自荐,请求达官贵人的提携,没能奏效。韩愈心灰意冷,离开长安,回河阳老家。妻子卢氏对他说:“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意思是求取功名不能着急,必须缓缓图之,你不如换个方法,换一条路指不定就柳暗花明了。韩愈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取字退之,决定暂时放弃考取功名的想法,先找个工作养活家人。贞元十二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的开始。而董晋的靠山就是宦官俱文珍,韩愈靠着这层关系最后终于完成了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担任了监察御史的职位,事实证明妻子的话还是很正确的。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的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的文章。贞元十五年二月,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迅速离境。刚离开四日,宣武军便发生兵变,韩愈因先离开而得免祸。同年秋,韩愈应徐、泗、濠三州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冬,张建封派韩愈前往长安朝正。贞元十六年五月,韩愈结束了徐州的幕府生活。离开徐州不久,张建封病故,徐州也发生叛乱,韩愈又一次幸免于难。冬,韩愈到长安应铨选,第二年韩愈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贞元十九年六月,侄子韩老成去世。十一月,任监察御史,因关中旱灾,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纠弹国戚京兆尹李实,遂贬阳山令。和韩愈同任监察御史的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柳宗元贞元十七年任蓝田尉,贞元十九年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刘禹锡贞元十五年二十八岁,妻子裴雅卿不幸病逝。贞元十六年刘禹锡为父守丧三年期满,入杜佑幕。贞元十八年,调补京兆府渭南县主薄,贞元十九年闰十月,入为监察御史。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同为监察御史时,韩愈擅长写文章,刘禹锡擅长议论,两人一见面就争论不休,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柳宗元就出来当老好人,正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快意时光。第二年,刘禹锡被河东薛氏驾部郎中薛謇相中,把长女嫁给他。薛謇是宫中大宦官薛盈珍的族人,刘禹锡却不以为然,妻子薛氏知道刘禹锡对宦官深恶痛绝,因此绝口不提父亲和宦官的关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