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西风峥嵘 > 第57章 第 57 章

第57章 第 57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为了贯彻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已经安排过两次实习。现在接到了通知,我们要去学军,为期一个星期。消息传出,大家各个兴高采烈、迫不及待。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大家打起铺盖卷,带上碗筷杯子、洗漱用品,整装出发。傍晚时分,我们乘坐校车来到北京站,浩浩荡荡地列队从团体进站口进站,鱼贯登上北去的列车。由于兴奋,大家都是彻夜未眠。路过山海关时夜深人静,风高浪急。大家拼命地往车窗外张望,都想一睹山海关的雄姿,但是只看到黑乎乎的一片城墙。黎明时分,我们到达目的地火车站。车站月台上有几个军人,看见我们列队下车,他们就迎上前来。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车站,爬上来接我们的大卡车,一溜烟直奔军校。

一进入军校大门,我立刻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门口岗楼里的哨兵,操场上列队的战士,以及随处可见的八一字样,我是多么的熟悉,我的金色童年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度过的。

我们的起居完全按军队标准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我们依然是六个人一个宿舍,分住在宿舍里面的三张上下铺上。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随起床号集合,由一位战士带着在院内的道路上跑早操。影影绰绰中,就听到“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跑操完毕,就到操场列队,然后报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我们列队吃饭,列队参观,列队听课,列队看电影。我们成了不穿军装的战士,大家都颇为自豪。

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军校还安排我们外出游览了一次。那天风和日丽,天高云淡。我们一路首先来到了古城兴城。我兴致勃勃地登上城楼四处观瞧,但见这兴城背倚辽西丘陵,南临渤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据说这座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后改称宁远城。宁远古城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今江陵县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宁远城呈正方形,城墙高8.8米,周长3200米,四城设门,城内正中有一座钟鼓楼。据说天启六年(公元1626)1月,明将袁崇焕驻兵于此。他架起红夷大炮,曾经一炮将清太祖努尔哈赤打成重伤而亡,他的八旗铁骑也被打得灰飞烟灭。

游览这座古城,一定要登上城中心的那座最著名的钟鼓楼。这座钟鼓楼雄伟壮阔,凌空飞驾,气势威严。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兴城的大街小巷,古城风貌是尽收眼底。据说 1972年,著名的影星王心刚就是在这里拍摄了电影《侦察兵 》的几个场景。此刻,站在城楼上我好像看见王心刚纵马扬鞭,从这里飞驰而过,卷起一阵黄尘。

下午,我们一鼓作气来到了著名的葫芦岛海滩。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亲临大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曾经在阅读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时,通过文学家栩栩如生的描绘想象过大海的模样。今日得见其庐山真面目,我是诚惶诚恐、浮想联翩。

有人借来一身军装,以便在这里留下纪念。我也穿上了这身军装。但见 一位英俊青年,背对咆哮的大海,脚踩凹凸的沙丘,昂首挺胸,巍然屹立,尽显英雄本色。照相机咔嚓一声响,将这光辉形象定格在永恒。

葫芦岛海滩让我流连忘返。眼前的大海一望无际,海天一色,浊浪滔天,海风怒吼。再看周围,黄沙遍地,土丘连连,悬崖绝壁,浅滩暗礁,好一派气象万千的旷世风光。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毛主席的那首《浪淘沙·北戴河》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难忘的锦西葫芦岛实习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又回到了没有高潮的刻板学习生活中。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生活中总是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

10月的北京,日新月异,奇闻轶事不绝于耳。有一天中午午休时,不知那位同学打开了收音机,里面正在播放一段评书: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牙崩半个说不字,你来看,一个一个管杀不管埋,哇呀呀呀呀呀呀呀……。”这个说书人声音沙哑,语气苍凉,带着东北腔。他说书声色俱厉,栩栩如生,滴水不漏,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很快,大家就知道了这段评书就是《隋唐演义》,说书人名叫单田芳。自那天起每到正午时分,整个宿舍楼里鸦雀无声,只有单田芳那沙哑、苍老、悲凉的声音在宿舍楼里回荡。单田芳的几句说书开篇常用语,如“瓦罐难离井台破,作大将的难免阵前亡。”“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乎?”,一时间也成了大家的口头语。有几个喜欢搞笑的四川同学,自那以后每当碰面,就会扯着嗓子高声断喝:“呀,呆!”引起大家一阵哄堂大笑。

我们都觉得这单田芳不简单,作为一个草台班子艺人,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活的能说成死的、死的能说成活的。他借助广播电台,将中国传统的评书带进了千家万户。那些口碑相传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江洋大盗的民间野史,那些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通过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又回到了人间,也给我们沉闷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些色彩。

就在大家沉湎于单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的时候,有个同学传来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说他去北京站送人的时候听到候车室那里发生了爆炸。消息传开,大家都感到震惊,将信将疑。后来证实,确有其事。

据说这次爆炸案,是一个知青所为。案件真相大白以后,一石激起千重浪,很多人借此去思考知识青年这个群体的命运前途。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已经两周年,思想的解放使得芸芸众生越来越不满旧时代身份固定的现实,尤其是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他们渴望有更自由的人生。据说中央敏锐观察到了这个思潮,意识到必须改变延续了20年的知青政策,否则势必引起社会动乱。于是中央召开了紧急会议,宣告结束知识青年下乡运动,容许搞个体经营、自谋生路,由此改变了三千万知识青年的命运,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知青大返城洪流。

刘长卿《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诗云: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陶老师有几次来信,都谈到毛馨同学心情抑郁,原因是大学的环境和专业差强人意。陶老师希望我们能够鸿雁传书,相互交流,借以鼓励她勇于探索、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我其实也面临相似处境,颇有同病相怜之感。于是,我开始与她通信,讨论的题目都是些如何不畏艰险去攀登科学高峰之类的、永恒伟大的话题,没有风花雪月、谈情说爱。从毛馨来信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情思,我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但是我那时心无邪念,觉得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认为前途未卜,事业无成,壮志未酬,岂可现在就儿女情长。我们应该奋斗,人生难得机会搏,我也希望她能够振作起来,大家相互鼓励,战天斗地,闯出一片新天地。但是,她总是很悲观,好像已经看破红尘。她的消极无为,有时搞得我也心情黯淡、怅然若失。

1981年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

元旦前夕,老劳又搞来一个新鲜玩意,就是一台日本松下盒式录音机。但见这录音机的尺寸大小还真的与长方形砖头一般,其中可以装入合式录音带,携带十分方便。所以一经出现,便不胫而走,成为人人都想得到之物,用以提高英语的会话和听力,或者听听流行歌曲以放松一下疲惫的神经。

我完全被松下盒式录音机的功能征服了,在考虑到还可以用它听外国语音乐,于是我向家里求援,他们答应给予资助。经过调查,我决定去西四电器商店,买一台东芝牌单卡、调幅两波段、便携式收录音机,也就是即可录音放音、又可收听广播。这种机型的东芝牌收录音属先进之列,要价不菲。不过这台机器的质量还真名不虚传,不仅音质上乘,而且经久耐用,最终服务了十几年。我带着它走南闯北,它为我立下汉马功劳。自从有了它,我开始还是用它以学英语为主、听西洋音乐为辅。但是后来渐渐的,就成了听西洋音乐为主,学英语为辅了。

这个时候,西洋音乐合式磁带已经洪水般地涌入中国。在北京街头,特别是外文书店里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由世界知名交响乐团和演奏家演出的音乐录音带。我毕竟囊中羞涩,不可胃口太大。于是我就有计划的、有重点地采购录音带,主要收集和欣赏交响乐、 协奏曲和独奏曲,因为此时我对西洋歌剧兴趣不大。这些音乐磁带就像佳肴美酒,满足了我对音乐如饥似渴的热爱。首先是德奥系音乐家中著名的三B之一巴赫的音乐,如《勃兰登堡组曲》等。他的音乐充满了宗教虔诚的格调,情感压抑而热烈,旋律是优美感人 。贝多芬的交响乐气势磅礴,激情洋溢,内容深邃。《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以及《第九合唱交响曲》,堪称登峰造极的杰作。我还很喜欢听老贝的钢琴小曲《致爱丽丝》,它也是写得非常优美动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气势不错,颇得贝多芬真传。不过我更偏爱他的匈牙利舞曲,它们民族色彩浓郁。我对莫扎特的音乐不是太喜欢,感觉他的风格有些浅薄、俗气。但是,我喜欢听他的《婚礼进行曲》和《土耳其进行曲》。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旋律优美流畅,好似潺潺流水,真是天籁之声。

几个斯拉夫民族乐派的作品,我也是百听不厌。首先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大师斯美塔那的那首《沃尔塔瓦河》,那优美抒情、感人至深的旋律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使我完全陶醉在梦幻般的意境里。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雄浑厚深、激情奔放、乡愁缠绵,听了后久久难以忘怀。

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写的气势豪放、风格清新,极富俄罗斯风格。对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我是百不厌听,它以高超的音乐语言将视觉形象复活,旋律起伏深沉,个性鲜明,俄罗斯韵味浓厚。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一千零一夜)》的曲调旋律优美至极,音乐意境在浪漫幻想和激情温柔间千变万化,阿拉伯东方风情栩栩如生,听的我如醉如痴、不能自拔。

波兰作曲家肖邦的钢琴作品风格很契合我的小资情调,我特别喜欢他那首《升C小调夜曲》,在看似简单平凡的旋律里蕴含着激情与渴望,带着忧郁与哀怨,听着感人肺腑。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小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我也是百听不厌。这首曲子的西班牙风格浓烈,热烈狂放之气与苍郁忧伤的悲凉情绪交织,造成一种情绪的大起大落,不断敲击人们的心灵。

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音乐是名副其实的天籁之声,它如泣如诉的旋律好像能够洗涤人的灵魂。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有一种挣脱枷锁奔向自由、不屈不挠的冲击力。这个曲子很契合我当时的心境。经过了两年多的压抑和徘徊,我已经决定背水一战,冲破专业桎梏,向新的方向前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